三年科技攻关 研究团队帮恩施茶农解决了大问题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

三年科技攻关 研究团队帮恩施茶农解决了大问题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

4阅读 2022-08-04 08:23 权威

每当春季来临,在恩施地区的本地茶树品种-恩施苔子茶茶树叶片上便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一种褐色至红褐色的小斑点,当地称之为“茶赤星病”。由于该病害与前期报道由茶尾孢菌(Cercospora theae)引起的“茶圆赤星病”(也称“茶褐色圆星病”或“茶褐色叶斑病”)症状类似,一直以来当地农技人员将该病鉴定为“茶圆赤星病”。且该病害与茶盲蝽造成危害状类似,是否由病菌引起也存在一定争议。“该病害在当地为害日益严重,制出的茶苦涩难喝,品质变差,由此每年致使导致30%以上的产量损失”-当地一位茶农如是说。

据悉,整个恩施地区种植恩施苔子茶近10万亩。为了彻底解决该病害病原不清和防治困难的难题,恩施农业农村局和农业科学院委托华中农业大学徐文兴教授研究团队开展病原的鉴定和防治研究。

承接任务后,研究团队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科技攻关:采用二代测序技术结合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接种实验,从发病叶片内分离到了大量的亚隔孢壳属(Didymella)真菌,经多基因的形态鉴定为两种亚隔孢壳菌新种,将其分别命名为茶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theae W.X. Xu & Y.Q. He)和茶叶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theifolia W.X. Xu & Y.Q. He), 经室内和室外致病性测定,显示其可以在恩施苔子茶品种上引起与田间一致的症状,但在其它一些非本地茶树品种(如鄂茶10号)上引起症状不明显,与田间观察结果一致;对比共分离获得的少量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p.)和尾孢(Cercospora sp.)分离物,后两者致病性弱且无品种特异性。基于上述研究及科赫氏法则验证,研究团队将亚隔孢壳菌鉴定为“茶赤星病”病原。

病害症状(A)

及扩增子测序鉴定到的病害相关真菌病原种类(B)

引起恩施苔子茶赤星病的

茶亚隔孢壳菌和茶叶亚隔孢壳菌病原形态

相关研究已经在国际真菌研究的权威期刊Journal of fungi 上在线发表(He, Y.; Li, Y.; Song, Y.; Hu, X.; Liang, J.; Shafik, K.; Ni, D.; Xu, W. Amplicon Sequencing Reveals Novel Fungal Species Responsible for a Controversial Tea Disease. J. Fungi 2022, 8, 782. https://doi.org/10.3390/jof8080782,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何云强为论文为第一作者,徐文兴为论文通讯作者,恩施州农业农村局的胡兴明和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的梁金波参与了样品采集及部分田间试验工作)。

基于病原鉴定结果,该研究团队开展了防治研究,为当地茶农提供了相应的防治技术:在每年的发病初期(4月份末和5月份初或8月底9月初),针对有机茶园采用生防菌剂如多抗霉素或枯草芽孢杆菌经过200~500倍清水稀释后喷施,间隔10-15天连续喷施2~3次;一般茶园采用化学药剂苯醚甲环唑或醚菌酯1000~2000倍清水稀释后喷施,连续喷施2次,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来源:恩施州茶产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2022华巨臣石家庄茶博会8月12日开幕!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